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擇優收息易,低買高賣難」之九「風險不應逃避,只應分散」

積金局研究報告
香港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積金局)在今年二月分,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名為「強積金制度2017年投資表現」,筆者很有興趣和大家分享,其中兩個圖表。


不同類別強積金基金的投資回報


上圖是不同類別的強積金基金,由強積金自2000年12月開始運作起計,這十多年以來的投資回報。

風險不應逃避
大家會發現,一般人認為風險最高的「股票基金」,投資回報率是5.5%(自2000年12月起的年率化回報)。而被視為穩穩陣陣的「保證基金」和兩類「貨幣市場基金」,卻只有1.2%,0.6%及0.7%回報。

道理其實十分簡單,要有投資回報,便要接受風險。不願意接受風險,不可能享受回報。逃避風險,亦同時逃避回報。


強積金每年的投資回報


「贏多輸少」與「輸多贏少」
上圖是強積金,自2000年12月開始運作起每年的投資回報,大家仔細看看便會發現,上升的年份有十二個,下跌的年份有五個,「贏多輸少」。這和大家對投資市場「輸多贏少」的印象,是不是大有出入呢?

大眾傳媒,為了要吸引眼球,喜歡誇大跌市,少談升市。所以大家對2008年的「金融海嘯」,2011年的「歐債危機」,都有深刻印象。但是,2003-2007年的多年升市,大家的印象,便有點模糊了。

面對風險的心理質素
投資者的心理質素,是要透過大跌市鍛鍊出來。例如2008-2009年,當你要面對所謂「匯豐世紀供股」,你能不能冷靜面對,而不是人云亦云。

當出現大跌市時,大眾傳媒的財經版,充滿了人云亦云的言論,冇助大家獨立思考,是投資者的敵人。

如果你己經遇過: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金融海嘯」和2011年的「歐債危機」洗禮,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質素。那麼,在將來退休後的投資歲月,一定能獨立思考,冷靜面對,安然渡過。

投資是愈早愈好
所以,投資是愈早愈好。這便有機會在年青時接受金融風暴的洗禮。正如筆者在第一篇文章所說:「如果你是年輕的朋友,今天已懂得穏健投資,那筆者便要恭喜你,你將會比別人更早達到財政獨立(Financial  independence)這目標。

分散風險
當然,不是人人都能在年輕時便懂得穏健投資。不少人是在拿了退休金後,才想到這問題,那是人生中十分危險的時刻,因很容易會做錯決定。

對於上述處境,筆者的愚見仍然是,任何時候投資都要分散風險:包括1/分散投資到不同的投資工具,2/分開不同時間入市,3/分散投資到世界不同市場。

祝大家好運
本文是這九篇文章的最後一篇,希望這九篇文章,能使大家對投資,有新的想法,祝大家好運。

<全文完>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擇優收息易,低買高賣難」之八 ETF 與「主動型基金」

糊糊塗塗買基金
記得當年,畢業後工作了數年,便成為銀行的 Priority Banking 客戶。每次到銀行,可以不用排隊,而是坐在沙發等叫號碼,十分高興。

有次在銀行,一邊等,一邊喝咖啡。等等吓,糊糊塗塗地買了基金,銀行職員說這基金由大師級 Fund manager 管理,過去五年都跑贏大市。

可惜,買了之後,發現不容易找到有關基金的報價資料,全靠銀行提供。如果要把它賣掉,一定要等到星期四才可以辦到。每月看看月結單,頭幾個月基金表現不錯,後來便每況愈下,找銀行問問,才知道那位 Fund manager 走了。

後來自己找資料看,才知道這些由 Fund manager ,根據他們的研究心德,去決定投資組合的基金,叫做「主動型基金」。

「被動型基金」
自此,筆者便不再買「主動型基金」,而改買「被動型基金」,甚至直接買股票。

「被動型基金」,基本上沒有了所謂星級 Fund Manager,基金內的投資組合,會跟它追蹤的「指數」變動而變動。例如大家十分熟悉的「盈富基金」,它便是追蹤「恒生指數」。「盈富基金」的 Fund manager,基本上是個操作員,每當「恒生指數服務公司」決定把公司A踢走,換上公司B時,「盈富基金」的 Fund manager 不會有異議,只會照辦,他會按時把公司A賣掉,買入公司B的股票。

大部分「被動型基金」都是交易所買賣基金 Exchange Traded Fund (ETF),ETF的報價,買賣運作,和股票沒有分別,完全沒有上述「主動型基金」的問題。

「盈富基金」18年半的Total return是286%

「盈富基金」
「盈富基金」,是在 1999年11月上市,至今約 18年半,Total return 是 286% ,平均每年複息回報是 7.58 %。持有「盈富基金」便等於持有恒生指數的成份股,都是大籃籌,風險不高。而「恒生指數服務公司」會定期檢討成份股的表現,把不理想的公司踢走,換入更合乎他們要求的公司,這定期檢討令「恒生指數」可以與時並進。由於「盈富基金」追蹤「恒生指數」,因此「盈富基金」亦因而受惠。

美國 ETF 市場
香港引入ETF已經十多年,但市場的廣度及深度,和美國還差太遠了。在美國,不同主題的ETF,都可以買得到。如果你想把ETF 賣掉,由於成交活躍,難度不大。反觀香港,除了熱門的幾隻ETF(例如:盈富基金),其他的ETF,成交不多。

如果你有美國股票戶口,你的選擇便很多。你可以買追蹤不同地區股市指數,或不同行業指數的ETF。例如,你看好南非,ETF 市場有 EZA,它追蹤 MSCI South Africa 25/50 Index ;如你看好俄羅斯,ETF 市場有 FLRU,它追蹤 FTSE Russia RIC Capped Index 。這樣,就可以做到「彈指之間,投資全球」。

不過,筆者更有興趣介紹的是行業 ETF,例如,你看好全球的公用事業,ETF 市場有 JXI ,它追蹤 S&P Global 1200 Utilities Sector Index。但是,這 ETF 的息率只有 3.58%(稅前),不太吸引。高息一點的,有專門投資公司債券的 HYXE,它追蹤 the Markit iBoxx USD Liquid High Yield ex-Oil and Gas Index,息率有 5.56%(稅前)

ETF 的好處與風險
ETF 這投資工具,可以用小小資金,便買到不同公司的股票,十分方便地去分散風險。但是,它卻增加了另一風險,即 ETF 發行人倒閉風險。因此,大家不要集中買同一 ETF 發行人的產品,以策安全。

下一篇

註:
1/「盈富基金」的港交所股票號碼是2800。EZA,FLRU,JXI 和 HYXE 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2/  筆者用「盈富基金」,EZA,FLRU,JXI,HYXE,作為例子,去說明一些想法,並不是推介它們,希望大家留意。
3/ 利益申報:筆者沒有持有「盈富基金」,EZA,FLRU,JXI,HYXE。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擇優收息易,低買高賣難」之七談談「領展」

「領展」
「領展」的全名是「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在2005年11月上市,招股價10.3元。上市時公司叫「領匯」,後來發現這名字在內地被人註冊了,不方便拓展內地業務,於是在2015年8月,改名叫「領展」.(為了方便討論,在下文,不論所述年份,都稱它為「領展」)

上市時,「領展」的資產全部都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分拆而來,資產包括零售商場及停車場。在上市起初的五、六年,「領展」的主要工作是「資產提升計劃」,例如「領展」把港鐵樂富站上蓋的樂富廣場,分期翻新,和重組租戶組合,以達至增加租金收入的目標。

「領展」的北京歐美匯購物中心(EC Mall)

EC Mall 人流不錯,廁所較同區由內資營運的商場清潔
房委會」化
在2011年7月,「領展」向南豐集團收購將軍澳南豐廣場商場,自此,「領展」開始增加「非房委會」的資產。在2014年11月,「領展」全資收購位於北京中關村的歐美匯購物中心(EC Mall),開始進軍內地。

另一方面,在2014年,「領展」透過招標形式出售旗下五個「前房委會」的商場。其後,「領展」出售不少「前房委會」資產,令它的資產,愈來愈「非房委會」化。


截至2018年4月,「領展」共派了24次股息

Total Return
從政治的角度看,「領展」是政治家們的民意提款機,每次「領展」股東會,都有政治家到場示威,拍拍照,放入下次競選宣傳品中。
從理財的角度看,投資「領展」收穫豐富。截至2018年4月,「領展」共派了24次股息,派息金額每股共16.3617元。亦即是說,如果你用招股價10.3元,持有「領展」至今,你付出的本金,已經全數取回,還另加每股 6.0617元淨現金落袋。

除了股息,股價升幅亦十分可觀,截至2018年4月24日,「領展」的收市價是67.4元,是上市價的6.5倍。賺息又賺價,令 Total Return 升幅可觀,「領展」上市至2018年4月24日的 Total Return,達 840%。


「領展」2005年11月上市至2018年4月24日的Total Return 達 840%

「匯賢」和「領展」
上一篇拙文提到的「匯賢」和本文談的「領展」,是在香港上市的 REIT 之中,兩個極端例子。前者是跑輸大市,後者則是名列前芧。假如有一位投資者,在「匯賢」上市當天2011年4月29日,把二十萬元資金平均分成兩份,十萬元買「匯賢」,十萬元買「領展」,會出現甚麼結果呢?

如下圖所示,「匯賢」在這時段的 Total Return 是 6.61,而「領展」的是 265.15,換句話說,100,000元「匯賢」變成106,610元,而100,000元「領展」變成 365,150元,「匯賢」和「領展」合共值 471,760元。亦即是說,200,000元資金,七年升值了136%,平均每年複式回報13%。

「匯賢」和「領展」的 Total Return ,2011年4月29日 至 2018年4月24日
 三年後食過返尋味
而這位投資者在三年後,即2014年4月29日,再投資十萬元買「匯賢」,十萬元買「領展」,會出現甚麼結果呢?

如下圖所示,「匯賢」在這時段的 Total Return 是 27.71,而「領展」的是 107.51,換句話說,100,000元「匯賢」變成127,710元,而100,000元「領展」變成 207,510元,「匯賢」和「領展」合共值 335,220元。亦即是說,200,000元資金,四年升值了68%,平均每年複式回報14%。


「匯賢」和「領展」的 Total Return ,2014年4月29日 至 2018年4月24日

冇人是先知,要分散投資
「冇人是先知,要分散投資」,是投資的硬道理。在2011年4月29日,沒有人可以準確的告訴你,「匯賢」的表現會那麼差;另一方面,在2011年4月29日,誰可以肯定,「領展」的表現會那麼好。很多所謂專家的所謂分析,往往是事後孔明。作為小投資者,分散投資到不同股票,是最王道的策略。
此外,在上面「三年後食過返尋味」的例子中看到,「領展」在第二次買入時,表現已沒有第一次買入時般強勁,但剛好「匯賢」轉強,令整體平均每年複式回報達14%,比第一次的13%更佳。分開不同時間入市,有令投資回報更平穩的效果。大家如果有時間,可以到 David Webb 的網站,試試每年入市,甚至每月入市(即 MPF 的做法)的效果。

「分散投資」
「分散投資」除了 1/分散投資到不同股票(或不同的投資工具),2/分開不同時間入市;之外,還有,3/分散投資到世界不同市場。

在下一篇拙文,筆者會談談 ETF (Exchange Traded Fund),透過 ETF,大家可以很方便地分散投資到世界不同市場,更好地分散風險。

下一篇

註:
1/「領展」的港交所股票號碼是823。筆者用「領展」作為例子,去說明一些想法,並不是推介它,希望大家留意。
2/ 利益申報:筆者持有「匯賢」和「領展」股票。
3/ 由於通脹的關係,去年的一元不等於今年的一元,但本文不是學術文章,為求簡潔,數字不作通脹調整。
4/ 「匯賢」是人民幣股票,「領展」是港元股票,本文為求簡潔,把人民幣和港元的兌換價,在2011年4月29日 至 2018年4月24日期間,假設沒有變化,亦沒有買賣差價。例如,在文中提到的「100,000元「匯賢」變成127,710元」,是指用100,000港元兌換成人民幣,去買「匯賢」,然後用 Total Return 27.71去計算期末的人民幣價值,再把它兌回港元,由於假設兌換價不變,因而得出期末「匯賢」的港元價值是127,710元。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擇優收息易,低買高賣難」之六談談「匯賢」

Total Return 的概念
筆者在這篇文章,會用「匯賢」作為例子,談談收息股。但在進入正題之前,想先要介紹「Total Return」的概念。
一般人比較兩隻股票的表現,都會看它們在一段時間內的股價走勢。例如:股票A,一年前是十元,今天是十一元;股票B,一年前是四元,今天是五元。有了這些數據,我們會說,股票A在過去一年升了10%,股票B升了25%,股票B表現較好。
但是,如果股票A在過去一年,派了兩元股息,而股票B沒有派息。那麼,要比較這兩隻股票,便有點傷腦筋了。
「Total Return」的概念,便是針對這個問題,它除了考慮股價升跌之外,還考慮股息等非股價因素。
具體來說,「Total Return」方法是把派息金額,在派息日購買當天同一隻股票,令總股數增加,概念和股票派息時,股民不收現金股息,而選「以股代息」差不多。著名投資者 David Webb,在他的網站,有詳情資料介紹「Total Return」的概念。而且,他更讓公眾免費使用「Total Return」的各種工具。

「匯賢」
「匯賢」的全名是「匯賢產業信託」,是香港首隻人民幣計價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以人民幣派股息。它在2011年4月29日上市,招股價5.24元(人民幣,下同),上市當天已跌了9%,以4.75元收市。如下圖所顯示,它更在數月後跌破3元,然後反彈,在3元至4元之間浮沉多年。以2018年4月24日收市價3.12元計,「匯賢」較招股價5.24元,下跌了四成。從股價表現來說,這隻長和系的股票,十分令人失望。

「匯賢產業信託」的股價
不過「匯賢」一直都在派息,雖然股息增長很慢。在最近一年,它分派了0.2683元股息。以2018年4月24日收市價3.12元計,「匯賢」的股息率達8.6%。

「匯賢產業信託」的股息

浮出水面
如果你到 David Webb 的網站,輸入「匯賢」的股票號碼87001,再選2011年4月29日至2018年4月24日,便會得到下圖。你會發現,「匯賢」的「Total Return」,因股下跌而長時間出現負數,但由於不斷派息,「Total Return」慢慢回升,在2017年11月,終於浮出水面,重回正數。心水清的朋友可能會發現,David Webb 的網站在2011年4月29日,用的是收市價4.75元,而不是招股價5.24元。但這一點不重要,如果改用招股價去計算。浮出水面的日子,只是推後數月罷了。


「匯賢產業信託」的Total Return

收息股較易「返家鄉」
從「匯賢」這例子,投資者應該明白:
1/ 抽新股可免則免
「匯賢」的招股價定得太高,上市時以為用長江實業的招牌,首隻人民幣計價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和五厘息率便能吸引市場。
可是,市場認為它的資產主要在北京「東方新天地」,但這物業在2049年便要交回政府,市場擔心到時股息沒有著落,便拋售股票。股價大跌,令息率升至八厘才找到支持,抽新股的人士損失慘重。
2/ 收息股較易「返家鄉」
如果不幸在高位接貨,卻遇上股價大跌,很多股民都會選擇「等」。等有關股票的股價「返家鄉」,如果有關股票是一隻收息股如「匯賢」,它的「Total Return」,能夠「返家鄉」的機會,應該較不派息的股票大得多。

下一篇

註:
1/「匯賢」的港交所股票號碼是87001。筆者用「匯賢」作為例子,去說明一些想法,並不是推介它,希望大家留意。
2/ 利益申報:筆者持有「匯賢」股票。


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擇優收息易,低買高賣難」之五「談談收息股」

談談收息股
香港聯合交易所有二仟多間上市公司,令投資者花多眼亂;如果你有美國的投資戶口,選擇便更加多了。在眾多的股票中,筆者認為收息股,比較適合退休人士。

適合退休人士的收息股,筆者認為要有以下條件:
1/過去數年,都有穩定派息,不可派派吓唔派
2/派息不應該比盈利多(例如,盈利每股四元,但每股派息卻五元),偶然一年問題不大,年年出現這情況便不可持續了
3/息率要追得上通脹,當然愈多愈好
4/好的管理層,要令投資者放心
5/業務要容易明白,否則看不懂年報
6/公司借貸不可太高,减低破產機會
7/行業不容易被潮流淘汰,特別是科技潮流

很多公司合符條件
大家如果做做功課,便會發現有很多公司合符上述條件。在眾多合符條件的公司中,筆者想談談其中兩類公司:「房地產基金 REIT,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和「基建公用股」

房地產基金 REIT,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1/房地產基金 REIT

自從領匯(現在叫領展)在十多年前上市後,香港多了這個新的上市公司類別
在香港上市的REIT ,大約有十間,公司資產包括在香港或內地的物業,有
*寫字樓
*商場,店舖
*停車場
*酒店
*服務式住宅
不是每隻香港上市的REIT都有齊上述五類資產,例如領展,便只有寫字樓+商場店舖+停車場,沒有酒店或服務式住宅。

Business Model
REIT 的 Business Model和我們借錢買樓,然後將單位租俾人,概念是一樣的。只要租金超過供款,REIT便有盈餘,扣除其他成本後,REIT 便可以把利潤派給投資者。
息率方面,由三厘多到八厘多都有,大家可以做做功課,看看那一隻比較合自己心水。
REIT的增長,主要是靠
i/提高資產的級數,例如把三星酒店翻新或重建,變為五星酒店,租金便可提升
ii/收購,通過買入新資產,而新資產的租金,高於新增貸款成本,派息便可增加

投資風險
和其他投資一樣,投資REIT是有風險的,例如
i/ 沙士重來:2003的沙士疫情不知大家還記得嗎?當年人人戴口罩,不敢出街,商場人流大減,店舖的租金和舖價大跌。租金大跌會令REIT收入減少,REIT派息因而亦減少;而舖價大跌會令REIT的資產減值,由於REIT的借貸比率不可高於45%,資產減值會推高借貸比率。如果出現這情況,REIT便要減債或增加資本。那麼,便很有機會要向股東要錢,即供股集資。
ii/息口上升:息口上升會帶來兩方面的負面影響。息口上升會令借貸利息支出上升,支出多了,收入便減少,REIT派息因而亦減少。另一方面,息口上升會令銀行存款利息上升,REIT的股息吸引力減低,REIT的股價有下調壓力。
iii/ 被科技淘汰:有人說,寫字樓和商場會被科技淘汰,原因是人人上網 Home Office 在家工作,不用上班,不需要寫字樓;此外,人人上網在家購物,貨物速遞到家,亦不需要商場。如果你相信這些說法,就不要投資REIT了。

2/基建公用股
基建及公用事業,是資本密集的生意,入場門檻很高,不是人人想做就可以去做的生意。在香港,發電和輸電,都是專利事業,九龍及新界,由中華電力有限公司(簡稱中電)營運;在香港島,港燈電力投資有限公司(簡稱港燈)營運。
在2017年,中電和港燈與政府達成恊議:由2019年開始的15年內,「准許回報率」為8%。由於環保意識抬頭,中電和港燈要停用舊的燃煤發電機,更換為新的天然氣發電機。如果技術成熟,更會使用太陽能、風力等綠色能源。
筆者當然樂於見到地球更加清潔,但作為投資者,更樂於見到中電和港燈有新的資產落成。「准許回報率」是基於資產計算,更多新資產代表更多的准許利潤,對股東有利。

投資風險
和其他投資一樣,投資公用事業是有風險的,例如
i/ 政治風險:每年加電費(特別是選舉年),中電和港燈都照例成為箭靶。幸好香港仍然是一個尊重合約的地方,政治家們表演一輪「為民請命」後,便會轉攻其他公眾議題,把反對兩電加價忘掉。但民粹政治在世界各地有愈來愈壯大的趨勢,民粹政府在香港出現的機會,暫時仍很低,但15年是很長的時間,將來的政治變化,說不準。
ii/息口上升:息口上升會令銀行存款利息上升,中電和港燈的股息吸引力減低,中電和港燈的股價有下調壓力。

其他基建及公用事業股
其他基建及公用事業股的業務,都有很多競爭者。煤氣有來自電力的競爭,例如開放式廚房的煤氣煮食爐改為電磁爐。這一改動,煮食便由用煤氣變成用電了。在交通類的公用事業方面,巴士公司和地鐵之間也競爭激烈,如果沒有地產補貼,地鐵的經營也不容易。

所以,在各基建及公用事業股之中,兩電是比較低風險的。

下一篇

註:利益申報:筆者持有「中電」(0002)和「港燈」(2638)股票

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擇優收息易,低買高賣難」之四「人人談股色變」

人人談股色變
每次和朋友談起「投資買樓」,大部份人都眉飛色舞,但一談到「投資股票」,不少人隨即收起笑容。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和一位國內朋友談起「投資股票」,他馬上改變和善開放的態度,板起面孔說:「我唔會去做果啲嘢!」
似乎,大家對「投資買樓」,有很好的經驗;而對「投資股票」,有太多負面的回憶。原因是甚麼呢?

投資股票,有太多負面的回憶


談股色變的原因
筆者嘗試總結,大家不喜歡「投資股票」的原因:

1/ 錯上賊船
有些上市公司老闆,立心不良,視股民為水魚,股票市場是他們的騙財工具。他們會用很多所謂財技,去騙小股東的錢。如果不幸誤買了他們的股票,最好的方法是急急把它賣掉。其實,「抽新股」是高危動作,很容易因此而上了賊船。筆者很少抽新股,一般會等公司上了市一段時間,搞清楚管理層的作風是否正派,才考慮買入。

2/ 誤接火棒
很多人第一次買股票,大多是股市大旺時。眼見到身邊的朋友在股市賺到錢,自己心郁郁。當心儀股票由十元升至二十元時,由於信心不足而沒有買;當股票由二十元升至三十元時,十分後悔冇入市,向自己說,等它回到二十五時便一定買。但個市沒有回,繼續升,當心儀股票升到四十元時,再也忍不住了,大手入貨。
可惜,大市在此時掉頭向下,有關股票打回原形,即十元。苦主只好把股票賣掉,發誓從此不再買股票。
這苦主輸掉的不單是錢,最可惜的是他輸掉了對股票的信心,令他的將來,沒機會透過投資股票賺錢。
其實,投資股票的最佳方法是有恆心,一如供強積金一樣,每個月吸納或有閒錢時便吸納,風雨不改。

3/ 喪買衍生工具
「衍生工具」是「衍生工具發行商」,製造出來的金融產品。最受散戶歡迎的有「認股權証」(又叫「窩輪」)和「牛熊証」,原因是他們有刀仔鋸大樹的效果。筆者早年都有買衍生工具,輸得一塌糊塗。
相信其他散戶都會發現,「認股權証」有時會出現,正股升,「認股權証」跌的怪現象,再加上時間值損耗的因素,令不少人雖然睇對了市,卻輸「窩輪」的情況。
「牛熊証」近年很受散戶歡迎,但股市卻因而更加波動。「牛証」和「熊証」都有個「打靶價」,正股跌穿「牛証」的「打靶價」,「牛証」便會強行回收;正股升穿「熊証」的「打靶價」,「熊証」亦會強行回收。
因此,每當「牛証」或「熊証」出現重貨區(即大量散戶買入同一價位的股証),正股便會大幅波動,升穿或跌穿該價位,有關的「牛熊証」因而被打靶,散戶血本無歸。
大家只要冷靜想想,「衍生工具發行商」發行「衍生工具」,成本不少,他們的生意是要賺錢的。他們為散戶提供了一個發夢的機會,當然要收費啦。散戶要投資股票市場,還是買正股較佳。

4/ 傻做股市盲俠
記得當年學人投資,喜歡聽所謂專家介紹股票冧把,又或者一些所謂內幕消息,結果當然慘敗收塲。
只聽冧把,不做功課,不知公司做甚麼,你便對這間公司的「價值」,毫無自己的看法。
當超市貨品大減價時,人人都搶住買;但當股票市場大減價時(例如2008年 ),散戶都不敢買,只有強者如 Warren Buffet 才敢四出收購。出現這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散戶只知公司股票的「價格」,不知道公司的「價值」,當股票「價格」大幅低於公司「價值」時,合理行為是買入而不是賣出,和在超級市場買東西的邏輯應該是一樣的。
當我們只知公司冧把,不知公司做甚麼,又從來沒有看公司年報,那又從那裡知道公司的「價值」呢?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輸錢,似乎是合理正常的事啊!

遇到了這麼多人間悲劇,怪不得人人談股色變!


下一篇

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擇優收息易,低買高賣難」之三「用買樓作為投資的工具」

「買樓收租」+「炒樓」
談完一些概念問題,讓我們看看不同的投資工具。首先,和大家討論一下中國人最喜歡的投資工具:「買樓收租」和「炒樓」。

用買樓作為投資的工具,應該分開:一/ 低買高賣,亦即是大家常說的「炒樓」。二/ 賺取定期回報,亦即是大家常說的「買樓收租」

過去數十年的香港樓價,除了很特別的事件( 例如六七暴動或SARS)外,基本走勢是上升的。買入樓宇單位,然後放租,用租金收入來供樓。等數年後,樓價升了,將單位賣掉大賺一筆。這套方程式,在過去數十年,帶給很多人第一桶金。

支持香港樓價的因素很多,包括:
1/ 最愛買樓:中國人莫名其妙地對投資房地產有特別的偏好
2/ 地少人多:香港的陸地面積約有1,108平方公里,當中只有25%土地已發展,其餘75%的土地仍保留較自然的面貌。大部分為郊野公園
3/ 政治因素:九七前,《中英聯合聲明》規定每年批出的新土地,不可超過五十公頃;九七後,環境保護,保育意識抬頭,令開發土地難度大增
4/ 外來因素:香港是自由港,貨物資金進出沒有限制,這安排帶給香港繁榮,但卻令香港很容易受到外來因素衝擊。近年全球各主要中央銀行(美國、歐洲、日本 )都推行寬鬆的貨幣政策,難免會影響香港,推高資產價格

我們的貨幣,你們的問題
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進行QE (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寬鬆),用超寬鬆的貨幣環境,去挽救美國經濟。由於港元和美元掛鉤,大量資金湧港,令港元的貨幣基礎亦大升。由於息口超低,這些資金對香港的樓宇十分有興趣,大幅推高香港樓價。


港元貨幣基礎(Monetary Base),美國QE令港元貨幣基礎大升


美國前財長約翰 • 康納利 John Bowden Connally,在1971年曾經說過:「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your problem"。香港的
樓價過去十年失控狂升,是這說法的又一例子。

(解說:美元是美國的貨幣,美國的貨幣政策,是針對美國的經濟問題,而對症下藥。但是,美元亦是國際通用的計價貨幣、交易貨幣和儲備貨幣;因此,美國的貨幣政策,無可避免地會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影響當地人民生活,那便是其他國家的問題了。)

買樓投資,難度愈來愈大
樓宇和其他投資工具最大不同的是:「樓宇有居住用途」,樓價和租金升跌,會影響到千家萬户,甚至金融穩定。樓價租金上升,市民買不到樓或租不起房,會埋怨政府。相反,如樓價大跌呢?由於樓房是金融體系的重要抵押品,樓價大跌,抵押品不值錢。當業主冇錢供樓,欠債不還,銀行只好把有關物業拍賣。但樓價跌了物業拍賣所得的錢不足填數,出現資金缺口。如果類似的事大規模發生,人們對銀行因而失信心,那便大件事了。

由於樓價影響大,它的升跌便很容易成為政治議題。無論升或跌,都會有政客跑出來,要政府「做嘢」。

近年樓價大升,政府做左好多嘢,開徵很多和買賣樓宇有關的稅項,但樓價照升。筆者是小投資者,不懂政治,更沒有水晶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富不與官爭」,這古訓是硬道理。用樓宇作為投資工具,現在似乎不是時候。如果今天仍在炒樓,那便和政府對着幹,不是智者所為。

現在買樓收租可以嗎?
由於樓價升了很多,租金跟不上,回報愈來愈低。據筆者觀察,一千萬左右的樓宇,月租約二萬五
,回報三厘; 兩千萬左右的樓宇,月租約四萬,回報二厘四。亦即是說,樓價愈高,回報愈低。


租金升幅追不上樓價升幅 <資料來源:差餉物業估價處>

不過,上述的回報,是地產經紀和財經版記者常用的計算方法。如果我們把:買入樓宇的稅款、買入樓宇的經紀佣金、租出樓宇的經紀佣金樓宇裝修維修費用、等待租客時的樓宇空置成本、管理費、差餉、物業稅等等......開支通通計算的話實際的回報遠低於上述的三厘或二厘四

收租的工作量,不適合退休人士
很多人誤會收租是一件輕鬆的事,每月到時到侯便有租金跑進銀行戶口,真容易!

真正的事實是,看你的彩數。

筆者多年前有一出租物業,出租單位的廁所,漏水到下一層的單位。由於要入屋研究原因,每次都要約租客、下層單位的業主、管理處和維修師父。如此的研究搞了數次,才找到真正原因,真煩!如果你是退休人士,遇到上述的事,可能會感到吃力,亦十分「黐身」。

筆者認識一間律師事務所,全港各區都有辦事處。它們有專人處理租客欠租收樓事宜,由發律師信到向法庭申請收樓,以及入屋後如何合法地處理欠租客留下的財物,他們都可替客人辦妥。

由此可見
一/ 欠租,不是一件罕見的事情
二/ 遇上欠租,除了損失租金,還要支付收樓有關的法律費用

欠租收樓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和租客爭執的情況,對業主的情緒健康,破壞很大。

收租的工作量,一點也不輕,亦十分「黐身」,不適合退休人士。

買樓收租不易分散風險,不適合退休人士
投資要分散風險,不要把所有的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內,相信是人人明白的道理。

由於樓價升得太高了,如果你的投資本金小於一千萬,那麼買樓已經用掉你大部份的本金,沒有餘錢去做其他投資,令分散風險變得不可行。

如果你有五百萬退休金用來投資養老,你會用這五百萬買一單位收租,或是用來買五隻房地產基金(REIT),即每隻一百萬收息較好呢?

筆者的答案是:租客欠租的機會率,應該比五隻房地產基金同時倒閉或停止派息的機會大。從分散風險的角度看,買樓收租不易分散風險,不是「好投資」,特別不適合要穩穩陣陣的退休人士。

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擇優收息易,低買高賣難」之二 「低買高賣難操作」

低買高賣,說易行難
記得當年踏出社會工作不久,便買了一些股票技術分析的書,回家研究研究。甚麼「阻力位 」,「支持位 」,「移動平均綫 」等等理論,讀起來頭頭是道。於是,便把有關理論,應用在市場上,深信可以低買高賣大賺特賺。可是,事與願違,發現自己總是「高買低賣」,經過多次失敗,把本金輸光輸淨後才發現,我的技術分析,用於事後解釋大市,十分管用,但用來預測後市,便顯得模稜兩可了。

我的技術分析,模稜兩可
筆者認識一位對冲基金經理,專門炒科技股,他由工程師出身,後轉金融,對於科技行業中各間上市科技公司和科技產品的關係都十分掌握。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班人幫他收集市場資料,向他匯報。他定期約見各上市公司,了解他們的最新想法。而且,由於要緊跟香港和美國市場,每天都睡得很少。付了以上代價,他投資的成績,據說不錯。

對投資市場,常懷謙虛心
筆者是市場一名小小小投資者,沒有研究團隊,愛睡覺。如果只是看看報紙的三四手消息,知道甚麼移動平均綫,聽聽電台財經演員的所謂分析,便可以透過低買高賣在市場賺錢。大家只要冷静地想想,便知這是不可能的。否則,世上便沒有窮人了。

想低買高賣賺錢,困難重重
低買高賣」其中一個問題是收入不穩定,對於退休人士來說,收入不穩定,晚上便難以入眠。要做到低買,你要等市場調整,最好是市場大跌,那你便可大手買入。這個等待是十分不好受的,因為人不是神仙,不可以預知未來,你如何肯定今天是低位?可能明天會再跌呢,那麼明天才是真正低位。好了,你今天入了市,你敢不敢把全部本金投入呢?

資金常在閒置
很多財經演員會說,跌市時要分段買入,升市時分段賣出。這方法說說容易,做起來很難。是跌市還是升市,要一段時之後才知道,買入或賣出,很難決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你的本金,因要等出擊的最佳時機,常常出現閒置狀態。亦即是說,你有些錢在閒置,不可幫你錢賺錢。

低買高賣太
除了患得患失影響睡眠,以及本金出現閒置外。低買高賣這策略另一壞處是,你日日要睇實個市,否則會錯失買入或賣出的最佳時機,這是一件十分黐身的事。

低買高賣這策略使人睡不安心,資金閒置,又黐身,不是筆者心中的好策略。

總的來說,擇優收息才是正路,這點筆者稍後再討論討論。

下一篇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擇優收息易,低買高賣難」之一 「投資的目標和對投資工具的要求」

投資的目標和對投資工具的要求
人生有不同的階段,朋友聚會時,亦有不同話題。隨著年紀漸長,近來聚會時,大家關心的,多是退休的問題。筆者發現,除了那些有長俸的公務員(基本上是稀有的一類人)外,一般人都有點担心。這也是人之常情,習慣了每個月有薪水,亦即是每月有「生錢」收到,去支付每月的生活開支。

「退休」,亦即是沒有薪水的日子開始了。每個月的生活開支,便要由積蓄支付,「坐食山崩」,不担心才怪。

筆者很有興趣和朋友分享自己對投資和退休的看法,但朋友聚會,多是嘻嘻哈哈,吃喝玩樂,不是討論問題的好場合。筆者希望,透過這個blog,把自己的想法和經驗(特別是失敗經驗)說清楚,讓朋友們了解,有機會再討論討論。

首先,我們先要搞清楚投資的目標。



財政獨立(Financial  independence)
有些人,每次去澳門都赢大錢,買股票買樓都大有斬獲。因此,他們的投資目標可能是每個月要有一兩成的投資回報。

筆者自問不是一個行大運,有賭博運氣的人,從未在抽獎中過頭獎。所以,筆者的投資目標,只是要做到財政獨立」。亦即是說,不用工作,投資的收入,已足够支付生活開支,便十分滿足了。

當然,如果投資起步比較遲,目標可能要定得低一點,「部份財政獨立」也不錯,投資收入可支付部份生活開支,再加上做些part-time 幫補一下,亦可以享受人生。

對投資工具的要求
除了財政獨立這目標之外,我們對投資的工具,亦有以下要求

1/ 晚上可以安心睡覺
睡眠質素對身體健康十分重要,如果你的投資,常常要你担心,每天都患得患失,那肯定不是好事。在金錢回報上,有關投資可能很吸引,但如果賠上健康,有錢冇命享,便不值得了。晚上令人不可以安心睡覺的投資,不是筆者心目中的「好投資」。

2/ 資金不應閒置
對於散户來說,資金是有限資源,除了留起六個月至一年的生活費,以作急用外,餘錢都應用來投資。投資是錢揾錢的行為,讓資金閒置,便是浪費。任何常常令資金閒置的投資工具或方法不是筆者心目中的「好投資」。

3/ 不可以太
年紀漸長,生活上有很多事情想做。例如,想到南美洲三個月,又或者身體有些小毛病,要入廠修理修理。如果你的投資很「黐」,每天要你睇實的話,出現上述旅行或入廠的情況,便十分麻煩。所以,「黐」的投資,亦不是筆者心目中的「好投資」。

4/ 分散風險,不要孤注一擲
任可投資,都會有風險。如果有人向你介紹一投資產品,說是冇風險,高回報的話。那你便要十分小心,對方很有機會是騙子。

任可投資,一定有風險。作為投資者,我們的最佳策略是:「分散風險

有一些投資工具,例如上市公司的債券,最低投資額是一百萬美元。作為小投資者,買了這投資工具,便沒有彈藥去買其他投資。那麼,上市公司債券,一定不是一般退休人士「好投資」。

下一篇

註:
1/在往後幾篇文章中,筆者會主要用香港股票作為例子。原因除了是筆者紥根香港,對港股較熟悉之外,也因為港股有免於付股息稅的優勢,對退休人士有利。

2/筆者所持的投資態度,強調穏健,一般人認為較適合退休人士。但如果你是年輕的朋友,今天已懂得穏健投資,那筆者便要恭喜你,你將會比別人更早達到財政獨立(Financial  independence)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