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港股多年跌市,散戶何去何從(三)

 潛在沽盤太多,完全消化需時

有人說,港股大幅落後於美股,是因為美國聯邦儲備局的暴力加息。但這說法的問題是,港元和美元掛鉤,大家面對的息口環境差不多,表現不應有這麼大的差別。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香港股票市場一方面要承受西方基金的沽盤,另一方面又要消化騰訊和阿里巴巴大股東的減持,如前所述,估計金額可以高達萬億港元。

根據港交所 2022 年的業績報告,2022 年香港股票市場的新股集資總額是 1046 億港元。換句話說,上述的沽盤,相等於 10 倍香港股票市場 2022 年的新股集資總額!

「低買高賣」難

面對跌跌不休的市況,是否不應去投資呢?

中移動過去五年股價走勢(Google Finance)

如果你想用「低買高賣」的方法來賺錢,在跌跌不休的市況,賺錢難度很高。以中移動(941)為例,2019年至2021年,股價由 80 多元,一直跌至近 40 元。用「低買高賣」的方法來賺錢,真是談何容易。有人說,可以沽空啊。但沽空要「借貨沽空」,有借貨的時間成本,看錯市時壓力大,不是一般散戶可以承受的。

由 2021年至2023年,是橫行上落,仍然賺錢不易。

亦即是說,由 2019年至2023年這四年,想用「低買高賣」的方法,在中移動股票上賺錢,真是「冇啖好食」。

「擇優收息」易

反觀如果堅守「擇優收息」,持有中移動(941)作為收息股,情況便完全不同。

中移動過去五年的股息(經濟通)

如果你是長線投資者,在 2020年底,當中移動被美國列入中國軍方相關公司時,沒有被嚇得把股票沽售的話。那麼,在過去的五年間,收到的股息穩步上升,股息「袋袋平安」。

總的來說,在投資者面前往往有兩個選擇:要麼用「低買高賣」的方法來賺錢,但市況波動,晚晚睡不安寧,擔心一覺醒來,有重大壞消息入市。另一方法是「擇優收息」,只要選擇業務穩定,有良好派息歷史的優質公司,長期持有,晚晚睡得安寧。

(完)

《上一頁》

港股多年跌市,散戶何去何從(二)

 貿易戰

2018年7月6日,當時的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徵收25%的額外關稅,美中的貿易戰正式開打。

美中貿易戰

到了2020年,美國將對中國的鬥爭由貿易領域蔓延至投資領域,當時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由2021年1月11日起,禁止美國公司和個人以直接或通過投資基金的方式擁有中國軍方相關公司股份。所謂中國軍方相關公司中,包括香港股民熟悉的中移動 (941) 和中電信 (728)。

香港經濟日報引述彭博數據統計,中移動5大持股機構全屬美資,持股價值約達318億港元。至於中電信,持股價值約達108億港元。

後來拜登(Joe Biden)打敗了特朗普,出任美國總統。可是,美國對中國的鬥爭,似乎沒有因新總統上任而緩和,反而有加劇趨勢。

西方基金減持中港股票

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西方國家(包括歐美,澳紐)累積了大量財富。例如一些退休基金,擁有以千億港元計的資金,他們一般以長線價值投資為主,在世界各地找尋投資機會,以壯大基金,回饋基金持有人。

面對美國對中國的鬥爭,基金管理人不知道手中持有的股票,會不會忽然被列入禁止投資名單中。因此,不少西方的基金選擇離開中港資本市場,或減少有關投資,以降低風險。

這些基金的例子很多:

加拿大退休基金OTPP (Ontario Teachers' Pension Plan)

得克薩斯教師退休系統(Teacher Retirement System of Texas, TRS)

馬里蘭州退休和養老基金系統(Maryland State Retirement and Pension System)等等

騰訊大股東沽貨

一提起騰訊的大股東,很多人都以為是馬化騰,其實不對,馬化騰是騰訊的創辦人。騰訊的大股東是一家南非的投資公司叫 Naspers 。

 Naspers

Naspers 不打算長期持有騰訊,反而一直在沽貨

在2023年4月25日,Naspers在市場上出售78.96萬股騰訊股份,每股平均價336.8814元,套現2.66億港元。減持後,Naspers對騰訊的持股比例由26.01%,下降至25.99%。

換句話說,Naspers 手上仍有過萬億港元的騰訊股份,等待沽出。

阿里巴巴大股東沽貨

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領導人孫正義,20多年前已認識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在高峰時期,孫正義旗下的公司,共持有 34% 阿里巴巴股份。近年,由於孫正義的投資(例如 WeWork)頻頻失利,孫正義積極沽出阿里巴巴股票,以填補資金缺口。

孫正義(左)馬雲(右)

根據《金融時報》2023年4月13日 報導,孫正義繼去年賣出 290 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後,今年再沽出 72 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經過連番拋售後,孫正義的阿里巴巴持股,已經降至 3.8%,約值 100 億美元(即 780 億港元)。

換句話說,孫正義手上仍有七百多億港元的阿里巴巴股份,等待沽出。

雖然有關交易,主要在美國的股票市場進行,但不少中國概念股的市場參與者,都是在港美兩地股票市場操作,孫正義的阿里巴巴沽盤,肯定消耗了不少市場購買力。


《下一頁》

《上一頁》


港股多年跌市,散戶何去何從(一)

 好消息反應少,壞消息反應大

2023年4月26日晚上港股收市後,「中國平安」(2318) 和「招商銀行」(3968),分別公佈2023年第一季業績。

「中國平安」純利增加了49%,而「招商銀行」純利只增加了8%。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面對「中國平安」的好消息,和「招商銀行」的壞消息(註:純利增加了8%也是壞消息,市場是否太貪心了)。第一季業績公佈後的第一天(2023年4月27日),「中國平安」的國內 A 股漲停版,收市報人民幣50.37元,上升10%。但「中國平安」的香港 H 股,收市報港幣56.2元,只上升了9.02%。

至於「招商銀行」,國內 A 股跌了3.52%,收市報人民幣32.63元。「招商銀行」的香港 H 股,收市報港幣37.5元,卻下跌了 5.18%。 

似乎,香港股票市場,比起國內股票市場,對好消息反應少,對壞消息反應卻大。

港股大幅跑輸美股

2023年4月27日晚上港股收市後,美國公佈2023年第一季GDP,只上升了1.1%。由於GDP 數字比預期差,令聯儲局加息機會減低,市場認為是好消息。道瓊斯指數收市上升了 524 點,即1.57%,報 33,826 點。

第二天(2023年4月28日),香港恆生指數一開市便衝上二萬點,但很快便後勁不繼,收市只升了 54 點,即0.27%,報 19,894 點。

類似的走勢,即「美股大升,港股小升;美股小跌,港股大跌」的美強港弱走勢,在過去數年常常出現。結果是,過去五年,美國道瓊斯指數反覆上升了 37%,但香港恆生指數卻下跌了36%。


道指和恆指的比較(五年),(Google Finance)

上圖是美國道瓊斯指數 (藍色線)和香港恆生指數 (紅色線)的比較,圖的起點是2018年5月11日,當時道指是 24,831,恆指是 31,122。圖的終點是 2023年4月28日,道指是 34,098,恆指是 19,894。道指上升了 (34,098/24,831-1) = 37%,恆指下跌了 (1-19,894/31,122) = 36%。

《下一頁》


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

「買賣外幣賺差價」作為退休後的收入,可行嗎?(三之三)

 「外幣兩得存款」是甚麼

回到文章早前提及的「外幣兩得存款」。
記得多年前,香港中國銀行推出這金融產品時,是用「外幣兩得存款」這名字。當年的宣傳是,無論匯市升或跌,存戶都可以賺得高息。

外幣兩得存款

其他名稱
今天,恆生銀行稱這產品為「更特息」投資存款;香港中國銀行稱這產品為「雙貨幣投資」。
「外幣兩得存款」通常是指港元和一隻外幣(例如澳元),一個恊定匯價(例如1澳元兌7.2172港元),存款期(例如7天),年利率(例如17.3505%),本金(例如 200,000港元,即27,711.578澳元)。

到期日的兩種情況
情況一:澳元升值,1澳元兌 7.2172港元或以上。存戶可得本金 200,000港元 加  665.5港元 (即年化利率為 665.5/200,000/7*365=17.35%)。
情況二:澳元貶值,例如1澳元兌 7.1672港元。存戶可得以澳元計的等值本金 27,711.578 澳元 加   92.212 澳元 (即年化利率為 92.212/27711.578/7*365=17.35%)。

無論升或跌,都可得高息
無論澳元升或跌,都可得高息回報,真神奇啊。
事實是,在情況二,澳元貶值了,存戶取得27,711.578 澳元 +  92.212 澳元 = 27,803.79 澳元。如果以當天的匯價轉回港元,只可兌得 199,275.32港元,存戶其實是損失了 724.68港元。

產品背後是「外幣認沽(看跌)期權」
當存戶開立「外幣兩得存款」時,銀行其實是在外匯市場,代存戶沽出「外幣認沽(看跌)期權」,由於是期權的賣方,可以收到買方付出的期權金,銀行把期權金以利息的名義,交給存戶。
再以上述「外幣兩得存款」為例,銀行是代存戶沽出「澳元認沽(看跌)期權」,「約定匯率」是:1澳元兌 7.2172港元。「期權」賣方收到買方的期權金是 665.5港元。

到期日的兩種情況
在到期日(即七日後),如果澳元升值了,即 1澳元兌 7.2172港元或以上,「期權」買方看錯了匯率走勢,損失了期權金。「期權」賣方(即存戶),便把期權金袋袋平安。
反之,在到期日澳元貶值了,例如1澳元兌 7.1672港元。根據「期權」合約,賣方(即存戶)一定要以「約定匯率」(即 1澳元兌 7.2172港元)把 200,000港元交給「期權」買方,換回 27,711.578澳元。
換句話說,當港元下跌時,存戶可以收到「港元本金」和「港元高息」;當澳元下跌時,存戶可以收到「澳元本金」和「澳元高息」。

儲存外幣,用以交付子女外國學費

「外幣兩得存款」適合有定期外幣需要的人嗎?
如果有子女在外國讀書,定期要以外幣交學費;又或者買了外國樓,做了外幣按揭,定期要以外幣供樓。當港元下跌時,存戶可以收到「高息港元」;當外幣下跌時,存戶可以收到「高息外幣」。那麼,他便可以在外幣下跌時,在匯價低位時儲存外幣,用以支付定期外幣開支。

沒有必賺的投資策略
當然,世上沒有必賺的投資策略,當外匯出現單邊市況,例如外幣一路上升,存戶在存款到期時只收到港元。在這情況下,最終也要在匯價高位時兌換外幣,用以支付開支。

儲存外幣,用以月供外國物業 

用「外幣兩得存款」作為退休後的收入
如果你沒有定期外幣需要,希望用「外幣兩得存款」的所謂高息,作為退休後定期收入,可行嗎?
筆者的答案是不可行,在香港退休的人,開支當然是港元。如果外幣下跌了,「外幣兩得存款」的本金和所謂高息,都是外幣。這些錢始終要兌換回港元,用作開支。到時,便要面對損失了。

《 完 》


「買賣外幣賺差價」作為退休後的收入,可行嗎?(三之二)

 有關外匯價格的理論

世界主要貨幣(例如:美元,歐羅,英鎊,日元,加元 等等)都是自由浮動的,以這五種貨幣為例。便有《美元兌歐羅》、《美元兌英鎊》、《歐羅兌日元》等等十種匯兌關係。有關價格,秒秒鐘在波動,這些市場外匯價格,是如何釐定的呢?有那些因素,影響外匯價格呢?

購買力平價理論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
這理論建基於一個假設:「同一商品,在 A 國和 B 國的售價,應該是差不多」。例如同一個巨無霸漢堡包,在A 國賣20元,在B 國賣40元。那麼,A 國 1 元便應該可以兌 B 國 2 元了。
可是,如果 A 國 1 元可以兌 B 國的 2.5 元,甚至3元。那麼, B 國的貨幣,有可能被低估了。

比較巨無霸價格:測量兩種貨幣的匯率是否合理

操控匯率
在現實國際關係中,常常聽到 A 國指責 B 國操控匯率,推低本國貨幣匯價,做成不公平競爭。「購買力平價理論」,常常是這類指控的其中一個理論基礎。

理論的假設,值得商榷
可是,同一商品,在 A 國和 B 國的售價,是被很多因素影響,差距可以很大。影響因素可以是:稅務成本、運輸成本、營銷成本等等。「同一商品,在 A 國和 B 國的售價,應該是差不多」這一假設,很有商榷餘地。

「消費物價指數」:由一籃子的商品及服務價格組成

理論難以應用
如果要用購買力平價理論去分析兩個國家之間的匯率,便要收集大量不同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工作量很大,十分不便。最方便的方法是比較兩國的「消費物價指數」。可是,不同國家的「消費物價指數」,往往是基於不同的商品和服務組合而制定,難以直接用來分析匯率。

其他外匯價格的理論
除了「購買力平價理論」之外,還有很多不同的理論。例如:「國際借貸理論」、「利率平價理論」、「國際收支理論」、「資產市場理論」等等。筆者不是想在此討論這些理論,而是想指出,影響外匯價格的因素十分多,不是筆者這一普通散戶可以輕易掌握的。

用「技術分析」投資外匯
對於筆者來說,要掌握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形勢」、「利率走勢」、「國際收支情況」等等宏觀數據,然後去決定買賣外匯,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有人會取笑筆者,把簡單事情複雜化。
現實的情況是,散戶是不用看這麼多數據,看看移動平均線,找找「阻力位」,「支持位」,便可以做買賣了。

胡亂買賣外匯和到澳門買大細差不多

股票投資比外匯投資踏實
筆者一直掌握不到「技術分析」,單單在日線圖或月線圖上劃幾條線,便可以決定入市做買賣,對筆者來說,這和到澳門買大細差不多。
看看公司的市報,跟進有關公司及其所在行業的新聞,然後才買賣,心中便踏實多了。這也是筆者喜歡投資股市,而不敢參與外匯買賣的原因。

註:如對「外匯價格的理論」感興趣,可以看看這個網上課程

「買賣外幣賺差價」作為退休後的收入,可行嗎?(三之一)

國家很少會倒閉
近日和一位退休人士茶聚,他除了自住物業之外,便沒有投資其他資產。但他沾沾自喜地說,他間中會買賣外幣賺差價,常常有斬獲。比起股票,外幣十分穩陣,原因是國家很少會倒閉。反觀股票投資,發行股票的公司卻常常會倒閉,令投資者血本無歸。

很多人喜歡買賣外幣賺差價

「外幣兩得存款」
這位退休人士特別喜歡用「外幣兩得存款」(恆生銀行稱這產品為:「更特息」投資存款;中國銀行稱這產品為:「雙貨幣投資」),賺取高息。
有關「外幣兩得存款」的詳情,筆者會在第三節討論。

金本位制度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各西方發達國家的外匯價格,並不是自由浮動,而是採用固定匯率的「金本位制度」。
1944年,二次大戰快要終結,世界各國的金融專家(包括大名頂頂的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齊集美國的滑雪聖地布列敦森林公園,商討二次後的世界金融秩序。會議達成有名的「布列敦森林協定 Bretton Woods Agreements」。將美元和黃金掛勾(一盎司黃金等同35美元),然後世界各國貨幣和美元掛勾,形成一個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度:一盎司黃金等同35美元

金本位的終結與外匯價格自由浮動
1971年8月,當時在任的美國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宣佈美元不再受「布列敦森林協定 」的約束。自此,美元和各世界主要貨幣,開始進入外匯價格自由浮動年代。隨後,各西方發達國家更容許外匯自由流動,買賣外匯變得愈來愈方便。
香港是個國際金融中心,資金可以自由進出,一般香港市民很容易透過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外幣買賣」。
可是,「外幣買賣」容易了,是否就表示「外幣買賣」是一項好的個人投資選擇?我們在下一篇詳細討論。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擇優收息易,低買高賣難」之九「風險不應逃避,只應分散」

積金局研究報告
香港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積金局)在今年二月分,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名為「強積金制度2017年投資表現」,筆者很有興趣和大家分享,其中兩個圖表。


不同類別強積金基金的投資回報


上圖是不同類別的強積金基金,由強積金自2000年12月開始運作起計,這十多年以來的投資回報。

風險不應逃避
大家會發現,一般人認為風險最高的「股票基金」,投資回報率是5.5%(自2000年12月起的年率化回報)。而被視為穩穩陣陣的「保證基金」和兩類「貨幣市場基金」,卻只有1.2%,0.6%及0.7%回報。

道理其實十分簡單,要有投資回報,便要接受風險。不願意接受風險,不可能享受回報。逃避風險,亦同時逃避回報。


強積金每年的投資回報


「贏多輸少」與「輸多贏少」
上圖是強積金,自2000年12月開始運作起每年的投資回報,大家仔細看看便會發現,上升的年份有十二個,下跌的年份有五個,「贏多輸少」。這和大家對投資市場「輸多贏少」的印象,是不是大有出入呢?

大眾傳媒,為了要吸引眼球,喜歡誇大跌市,少談升市。所以大家對2008年的「金融海嘯」,2011年的「歐債危機」,都有深刻印象。但是,2003-2007年的多年升市,大家的印象,便有點模糊了。

面對風險的心理質素
投資者的心理質素,是要透過大跌市鍛鍊出來。例如2008-2009年,當你要面對所謂「匯豐世紀供股」,你能不能冷靜面對,而不是人云亦云。

當出現大跌市時,大眾傳媒的財經版,充滿了人云亦云的言論,冇助大家獨立思考,是投資者的敵人。

如果你己經遇過: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金融海嘯」和2011年的「歐債危機」洗禮,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質素。那麼,在將來退休後的投資歲月,一定能獨立思考,冷靜面對,安然渡過。

投資是愈早愈好
所以,投資是愈早愈好。這便有機會在年青時接受金融風暴的洗禮。正如筆者在第一篇文章所說:「如果你是年輕的朋友,今天已懂得穏健投資,那筆者便要恭喜你,你將會比別人更早達到財政獨立(Financial  independence)這目標。

分散風險
當然,不是人人都能在年輕時便懂得穏健投資。不少人是在拿了退休金後,才想到這問題,那是人生中十分危險的時刻,因很容易會做錯決定。

對於上述處境,筆者的愚見仍然是,任何時候投資都要分散風險:包括1/分散投資到不同的投資工具,2/分開不同時間入市,3/分散投資到世界不同市場。

祝大家好運
本文是這九篇文章的最後一篇,希望這九篇文章,能使大家對投資,有新的想法,祝大家好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