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

「買賣外幣賺差價」作為退休後的收入,可行嗎?(三之二)

 有關外匯價格的理論

世界主要貨幣(例如:美元,歐羅,英鎊,日元,加元 等等)都是自由浮動的,以這五種貨幣為例。便有《美元兌歐羅》、《美元兌英鎊》、《歐羅兌日元》等等十種匯兌關係。有關價格,秒秒鐘在波動,這些市場外匯價格,是如何釐定的呢?有那些因素,影響外匯價格呢?

購買力平價理論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
這理論建基於一個假設:「同一商品,在 A 國和 B 國的售價,應該是差不多」。例如同一個巨無霸漢堡包,在A 國賣20元,在B 國賣40元。那麼,A 國 1 元便應該可以兌 B 國 2 元了。
可是,如果 A 國 1 元可以兌 B 國的 2.5 元,甚至3元。那麼, B 國的貨幣,有可能被低估了。

比較巨無霸價格:測量兩種貨幣的匯率是否合理

操控匯率
在現實國際關係中,常常聽到 A 國指責 B 國操控匯率,推低本國貨幣匯價,做成不公平競爭。「購買力平價理論」,常常是這類指控的其中一個理論基礎。

理論的假設,值得商榷
可是,同一商品,在 A 國和 B 國的售價,是被很多因素影響,差距可以很大。影響因素可以是:稅務成本、運輸成本、營銷成本等等。「同一商品,在 A 國和 B 國的售價,應該是差不多」這一假設,很有商榷餘地。

「消費物價指數」:由一籃子的商品及服務價格組成

理論難以應用
如果要用購買力平價理論去分析兩個國家之間的匯率,便要收集大量不同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工作量很大,十分不便。最方便的方法是比較兩國的「消費物價指數」。可是,不同國家的「消費物價指數」,往往是基於不同的商品和服務組合而制定,難以直接用來分析匯率。

其他外匯價格的理論
除了「購買力平價理論」之外,還有很多不同的理論。例如:「國際借貸理論」、「利率平價理論」、「國際收支理論」、「資產市場理論」等等。筆者不是想在此討論這些理論,而是想指出,影響外匯價格的因素十分多,不是筆者這一普通散戶可以輕易掌握的。

用「技術分析」投資外匯
對於筆者來說,要掌握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形勢」、「利率走勢」、「國際收支情況」等等宏觀數據,然後去決定買賣外匯,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有人會取笑筆者,把簡單事情複雜化。
現實的情況是,散戶是不用看這麼多數據,看看移動平均線,找找「阻力位」,「支持位」,便可以做買賣了。

胡亂買賣外匯和到澳門買大細差不多

股票投資比外匯投資踏實
筆者一直掌握不到「技術分析」,單單在日線圖或月線圖上劃幾條線,便可以決定入市做買賣,對筆者來說,這和到澳門買大細差不多。
看看公司的市報,跟進有關公司及其所在行業的新聞,然後才買賣,心中便踏實多了。這也是筆者喜歡投資股市,而不敢參與外匯買賣的原因。

註:如對「外匯價格的理論」感興趣,可以看看這個網上課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