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的路,會如何走?
滙豐證券在2009年3月21日發表了一份名為〈人民幣十年內成國際貨幣〉的報告,報告指出「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的使用和中國在環球經濟角色存在嚴重的錯誤配對。中國目前是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系和貿易國家,其GDP和對外貿易分別高達4.3萬億和2.6萬億美元,唯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交易的使用卻很少,就算中國和香港之間,貿易都是以美元結算。」「持續的環球金融海嘯將為外滙市場帶來巨大的波動,推動中國進出口商和交易對手考慮使用人民幣結算,以降低對滙兌風險和交易成本。」
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國務院於2009年4月8日決定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四城市先行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境外地域範圍暫定為港澳地區和東盟國家。 ( 註 : 2010年6月22日: 擴展到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 ) 2009年7月6日,中銀香港稱已經與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完成首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款項,收款企業為上海電氣集團附屬公司。
不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到2010年5月底,規模只達七十二億元人民幣,佔中國對外貿易額,一個很少的比例,究竟是甚麼原因呢?
對於國內出口商來說,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代表了他們除了由國內買料,租金和人工支出是人民幣計算,連出口收取貨款,都是人民幣結算,他們當然十分歡迎。不過,對他們的貿易對手 (國外入口商) 來說,匯兌風險,卻令他們對使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十分保留。假如由他們落訂單到交付貨款這段時間內,人民幣大幅度升值,他們會血本無歸。
所以,問題的核心是,市場缺乏有效工具,例如人民幣期貨市場,去對冲人民幣大幅度升值的風險。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跨境貿易結算的障礙是人民幣對冲工貝。 ( 註 : 現時香港有人民幣無本金交割Non-Deliverable Forward 遠期市場,但NDF不是每日結算,跨境貿易雖要每日結算的期貨市場。 )
因此,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現在來到〈如何在可控地和漸進地開展人民幣期貨市場〉這問題上。
香港有沒有潛力,作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
2010年4月24日,外電指出,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穆懷朋將出任香港金管局顧問。筆者相信,〈如何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將是穆懷朋來港的一個重要任務。〈如何在可控地和漸進地開展人民幣期貨市場〉將是他要優先處的問題之一。
由於這個〈人民幣期貨市場〉是要服務〈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外地域例如港澳地區和東盟國家。因此,這市場不大可能建立在國內城市例如上海。另一方面,這個〈人民幣期貨市場〉是要可控的,他亦不大可能建立在東盟國家例如新加坡。想來想去,都是香港最合適。
假如人民幣終於完全自由兌換,上海會不會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
上海一些財經官員曾經提出,研究上海如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問題。筆者認為,這問題有邏輯矛盾,上海只會是人民幣的在岸中心,不可能是離岸中心。上海用人民幣、香港用港幣;上海用中國國內法律、香港用英式普通法;上海用中國國內稅務制度、香港用簡單稅制等等…
假如香港成功開展人民幣離岸業務,會有那些股票受惠呢?
筆者相信,短期來說,中銀香港 (2388) 這家香港唯一的結算銀行和港交所(0388) 這家香港金融系統的核心,會因憧憬而受惠。長期來說,整個香港金融系統甚至整個香港,都會受惠於人民幣離岸業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